興建於1970年,總樓高10.6公尺,空間內無特殊隔間,建築體三面共計超過六處大寬度出入口,可使貨車直接進入建築物內裝載商品。二樓樓板設有一60公分正方洞口,接上滑梯後可使商品直接運送至貨車中,減少人力搬運。
興建於1930年,鍋爐室提供了整個酒廠主要的動力來源,大型的鍋爐機等動力系統目前仍完整保留於廠區內。鍋爐室內部原有三部日治時期燒煤炭的鍋爐機,當時運送煤炭進入鍋爐室的小火車車軌仍有部份保留於園區內。
為鋼筋混凝土牆身、柱子,用於放置鍋爐機等動力系統,提供酒廠動力來源,其功能有如酒廠心臟。鍋爐機為轉換能量的機器,利用燃媒產生機器動力,因此作業場常處高溫,極需建築散熱的機能。此鍋爐室建築即因室內溫度較高而多開窗,且空間採挑高設計,方便廠房通風與採光,不至於讓熱氣悶在廠房中。因為生產工業用酒精,天花板挑高設計遠甚於其他酒廠。
另外,同樣建造於1930年的鍋爐煙囪,高達53公尺,可說是嘉義市早期著名地標之一。後因921地震受損顧慮安全起見而遭到拆除,現在僅剩18.4公尺。
興建於1930年,鋼筋混凝土牆身及柱子,為三樓挑高長方形倉庫,從立面上即可看出當時建築設計受現代主義思潮影響,簡潔的開窗與水平飾帶收邊,以及屋突上的圓弧造型,皆頗具時代特色。
而每樓層地板為鋼構骨架,木製地板,內部空間柱子則由鋼鐵替代鋼筋混凝土。日治時期原作為「酒精蒸餾室」使用,內部空間挑高的原因與當時高達三層樓之蒸餾機有關。
興建於1930年,平屋頂建築物,鋼筋混凝土牆身,內部柱身多為鋼骨挑高建築,主要用來存放大型酒桶,儲藏如清酒、藥酒等需要兩年以上才能完全熟成之酒類。一旦酒半製品送入倉庫貯存,必須等到兩年以後才能開庫。這段時間內必須維持一定的溫度,避免影響酒質。因此建築內雖開窗甚多,但開口較小,以達到充分隔熱的效果。
興建於1930年,RC牆身、柱子,主要為製造清酒、藥酒等再製酒工作廠。廠內置放有大大小小貯酒桶,為日治時期留存至今,是目前廠區年代最久之貯酒桶。因貯酒桶不宜陽光直接照射,故開窗較高且離酒桶較遠,採挑高鋼骨桁架,方便廠房通風及採光。
興建於1937年,鋼筋混凝土牆身、柱子挑高鋼骨桁架廠房,依工作屬性的不同劃分空間並各自擁有不同的出入口,建築物與包裝工場等相似,以水平開窗為建築特色。屋頂面以雙斜屋頂方式處理,屋頂有太子樓方便透氣與採光,是傳統日式廠房的處理手法。此廠房的屋頂以鋼構架來支撐桁架,與早期廠房的木衍架不大相同,早期屋頂以日本瓦來覆蓋,現況為石棉瓦屋面。內部設備尚存有打鐵桌及車床及木製工作桌。
機械修理工場內配有車床、鋸床及鍛造鼓風爐等設備。車床是早期的機械採取人工更換齒輪,以達變速功能,而木工場內部以鋼骨所構成的閣樓平台上,依然存放著許多當時所留下需維修的檜木門及窗。
興建於1930年,製麴工場所擔負起的是酒廠靈魂的重責大任。「麴」是一種含有麴菌的物質,當麴菌和入蒸米或麥類、高梁時,能使澱粉轉化成葡萄糖,產生酵母菌用以製造酒精。為促使高梁酒的順利發酵,製麴為必要的步驟,酒麴的良窳,對高梁酒的風味、品質、產量,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性地位。
黑色外觀的小麥儲存槽,作為舊酒廠製酒生產鏈系統,最初且最開端的地方。整棟建築無任何地板,以一個樓梯貫穿四層樓,坐落兩座近三層樓高的巨型漏斗儲存槽,為儲存釀製高梁酒的小麥所用。特別的是,利用屋頂上方的方型開口,將小麥原料倒入漏斗內使用,以利原物料的新舊交替。
興建於1970年,為酒廠最高現代式建築,共有6層高20公尺。空間內部作等分規劃,與酒廠建築形式有所區隔。因使用機能的不同,而規劃出許多空間單元,但模距化的柱列形式,卻讓整體內部空間呈現一種次序性的空間序列,穩定且安靜。
興建於1924年的「中間試驗場」,日治時期原名「酒精倉庫」,是酒廠最早興建的建築物。嘉義酒廠是當時唯一專門製造酒精的工廠,為重要國防軍需工業。空間內部屬大跨空間,經過多次大地震,除屋角稍有受損外,現仍保存良好。屋頂結構材料為檜木所構築,為了控制室內溫度,開口部極小,屋頂有排氣囪,為排氣散熱設備,亦為興建當時留下之原件,此一建築特色為全國僅有。
建築外觀部分,山牆上的半圓形氣窗有拱心石裝飾,雖然工廠建築設計以機能空間為主,但仍帶有幾分古典的裝飾氣息。